创新支撑:中国钢铁正在由大变强
2017年,钢铁工业创新取得重大突破,项目研发硕果累累。
1月10日,太钢宣布,由其研发生产的圆珠笔笔头用不锈钢新型材料成功应用于国内制笔厂家,意味着国产笔尖钢有望完全替代进口;4月10日,《自然》在线发布北京科技大学吕昭平教授关于超高强马氏体时效钢的研究成果;8月24日,北京科技大学罗海文教授在《科学》上发布了d&p超级钢研究成果,超高强钢铁材料研究取得突破;9月初,宝武集团宝钢股份0.18毫米规格065等级极低铁损取向硅钢产品全球首发,宝钢股份领衔的国家级重点研发硅钢项目首个年度目标实现;6月份以来,鞍钢相继成为国内首家最宽规格正火态核电用钢生产企业、全球首家具备5米以上超宽压力容器crmo钢板供货能力的企业等。
5月5日,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首次起飞成功,宝钢特钢研发生产的飞机起落架用300m钢和河钢舞钢自主研发的390毫米厚20mnnimo电渣钢板等用于c919大型客机上;6月26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首发成功,太钢的车轴和车轮用钢,鞍钢攀钢的钢轨等为“复兴号”的首发提供了强力支撑。
此外,钢铁行业智能化水平迈上新台阶。7月份,世界首台轧辊补油机器人在宝钢股份投用,宝武集团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目前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南钢“jit c2m”平台建设,被工信部《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年~2020年)》列为个性化、柔性化产品定制新模式,被国家发改委列入“互联网 ”支持项目名单。12月14日,南钢“jit c2m”模式在全国两化融合工作座谈会上再获国家层面推广。11月份,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在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国内32家规模比较大的钢铁企业,已经实现了基础自动化100%覆盖,三级自动化水平基本为100%。
品牌为王:以品牌为引领,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5月10日,我国迎来首个品牌日。6月13日,中国冶金报社发布首届中国钢铁企业品牌排行榜,评选出“十大卓越品牌钢铁企业”和“十大优秀品牌钢铁企业”。
中国钢铁行业在经历产能快速扩张的粗放式发展阶段之后,经过近一段时间的去产能和结构调整,已经逐渐进入“质量为王”和“品牌为王”的时代,这是未来中国成为钢铁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国冶金报社发布首届中国钢铁企业品牌排行榜,是为了进一步增强中国钢铁企业的品牌意识,提高企业对品牌建设的重视程度。
提醒 警示:督促企业按照规范条件规范生产经营
4月24日,工信部公告了29家撤销的和40家需整改的钢铁行业规范企业名单。这次钢铁行业规范企业动态调整工作是企业进入规范名单以来,工信部开展的首次“清淤”行动,目的是通过向社会公告规范企业调整名单,对有关企业进行提醒和警示,督促企业整改到位,规范生产经营。
创新机制:基金将在结构调整中发挥独有作用
4月7日下午,由宝武集团联合美国wl罗斯公司、中美绿色基金、招商局金融集团共同发起的中国第一支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基金——四源合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基金(筹)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上海举行。该基金规模初定400亿元~800亿元,组织形式为有限合伙,4家发起股东共出资10亿元。
钢协党委书记兼秘书长刘振江表示,基金的资金优势和专业优势可以在债务处置和置换、资产的处置和盘活、资源的优化配置、股权多元化和市场化改革、提升融资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钢协将积极支持基金的筹建和基金公司的运作,也愿意在投资方向和目标选择上提供帮助,全力支持这个新生事物在行业结构调整中扮演创新角色,发挥其独有的重要作用。